在等待花期的日子,張英秀也在感嘆時代的變遷。過去棉花大面積成熟時,因為團里勞動力缺乏,學校、政府部門和企業(yè)職工全部放假,都下到連隊幫忙采摘。
為應對季節(jié)性用工短缺的問題,從2003年起,兵團開始大規(guī)模從內(nèi)地招納采棉工。河南、四川、重慶、甘肅、寧夏等傳統(tǒng)勞務輸出省份,成為了兵團采棉工的主要來源地。
張秀英給21世紀經(jīng)濟報道記者算了一筆賬:她家共有100畝棉花地,如果在以前,按照一畝地400公斤產(chǎn)棉量計算,一百畝地需要10個采棉花工人,辛苦勞作兩個月完成,人工費用約在8萬元左右。由于棉花的成熟期不一樣,再加之每年的氣候有別,采摘最晚要到12月才結束,“每天為10個工人做飯,也是一件辛苦活兒”,她說。
現(xiàn)在,張秀英只要趕在棉花開花前去團場登記預約,便有采棉機按時來收割棉花。在完全使用機械化采摘后,一畝地的費用為145元,張秀英家的100畝地僅需要花費14500元,總耗時三小時便可完成全部采摘工作,與用人工相比,張秀英的收益增加了65500元。